R历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华民国历史

向下

中华民国历史          Empty 中华民国历史

帖子  列王 周日 八月 12, 2012 4:43 pm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化 长江文化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夏朝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商朝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周朝
前11世纪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6–前221
秦朝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汉朝
前202
|
220 西汉 前202–9
新朝 9–23
(玄汉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曹魏
220–266 蜀汉
221–263 东吴
229–280
晋朝
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420
|
589 宋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隋朝 581–619
唐朝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宋朝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金
1115–1234
(大蒙古国 1206–1271)
元朝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明朝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后金 1616–1636)
清朝 1636–1912
中华民国 1912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中华民国(台湾)

查 · 论 · 编

蓝色为中华民国于1912年从清朝所承继的领土,红色为日本领土,由清朝所割让。中华民国的历史按照中央政权更迭与地理政治情势,可划分为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俗称“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949年;含1947年行宪后之时期)与台湾时期(1949年-迄今)三部分;其中,台湾时期可细分为戒严时期(1949年-1987年)与民主化时期(1987年-迄今)。

清朝宣统三年八月十九(西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辛亥革命。隔年(1912年)阳历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注 1],中华民国在同年继承清朝国祚,因而被世界各国长期认可为中国的代表;其于1912年至1949年间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外蒙古、新疆、西藏等边地控制不深),并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取得清代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建国初期由军阀势力为首的北洋政府所领政,至1928年北伐结束后被中国***建立的国民政府取代,实施以党领政的训政体制,国家建设逐渐开展;但在1937年与日本全面爆发战争,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环。1945年对日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应各界要求在1947年正式颁布宪法、实施宪政,但同时间与中国***全面爆发内战且节节失利,后于1949年底迁往台湾,失去中国大陆领土的统治权,形成与中国***建立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相隔台湾海峡两岸分治的局面。

中华民国退守台澎金马后,在两岸持续对峙之下,持续执政的中国***一方面长期实施威权统治,使人权受到损害,被称为“白色恐怖”,另一方面以台湾为“复兴基地”,在台湾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创造出“台湾奇迹”。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国际地位转趋低落;之后在1970年代后期,以台湾本土派人士为首的党外运动不断要求重新实施宪政。在冷战渐趋缓和之下,中华民国自1980年代后期起实施一连串的民主化改革,更在2000年实现第一次政党轮替,国家体制遂渐与台湾社会相融合;除此之外,与中国大陆的非官方交流也逐渐恢复。现今的中华民国于国际间常因地理位置或政治因素而通称为“台湾”或“中华台北”,以经济成就与民主改革闻名于世[参 1][参 2]。

目录 [隐藏]
1 建国之初
1.1 辛亥革命
1.2 民国肇建
2 北洋政府与军阀时期
2.1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2.2 北洋政权的更迭
2.3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
2.4 法统分裂与国共合作
2.5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
3 黄金十年与抗战
3.1 国民政府施行训政
3.2 抗战前的国家建设
3.3 抗战前国内的政治冲突
3.4 第一次国共内战
3.5 抗日战争
4 战后行宪与国共内战
4.1 接收台湾与二二八事件
4.2 施行宪政
4.3 第二次国共内战
5 政府迁台与实施戒严
5.1 台湾戒严与两岸对峙
6 解严与民主化至今
6.1 解严后的民主浪潮
6.2 第一次政党轮替后
7 参见
8 注释
9 参考资料
9.1 脚注
9.2 文献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建国之初[编辑] 辛亥革命
孙中山主条目:辛亥革命
清朝末年,自强运动、戊戌变法等自上而下改革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得很多中国人相信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废除掉旧有的制度和体制,并建立新的制度和体制才是有效的方法。这个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一个反清的共和主义者,开始在海外华人、留学生,特别是日本的留学生间受到瞩目。1905年,孙中山和另一个同样受到瞩目的中国革命领袖黄兴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同盟会。中国国内的一些地区军阀、百日维新后流亡海外的改革派以及海外的华人对这个运动给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在1897年形成,1905年首次在东京发表,并在1920年代早期作过一些修改。他的理论集中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号召人民推翻满族的统治以及结束外国霸权在中国的势力;民权表达了孙中山期望建立一个普选的共和政府的理想;民生,通常被描述成为社会主义,是指通过对生产方式所有制的规范来帮助平民。

1911年,清廷为了控制保路运动,将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使得武昌防守空虚。革命党人黄兴利用这个机会,打算在10月底发动一场起义。10月9日反清的革命计划被暴露,由革命党人组成的新军被逼提前起义。这就是“武昌起义”,也是中华民国国庆双十节的来源。这次起义迅速扩展到邻近的省会城市,并得到遍布全中国的革命党和立宪派的支持。到了11月底,22个[注 2] 行省中有15个宣布从清政府独立。当时在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的报纸上得知起义成功的消息之后,开始在国外展开外交活动,取得了英国、法国和四国银行团对于革命党人的一定程度的支持,并且还从海外华人和美国的同情者间为这次革命筹集了资金。日本也秘密运送军火给革命党人占领的南京[参 3]。12月25日,孙中山返回中国。12月29日,各省代表以16赞成票对1反对票推选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参 4]。黎元洪当选为临时副总统,黄兴任陆军部长。此时,南京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推翻北京的清朝政府,实现统一。

[编辑] 民国肇建主条目:二次革命

对中华民国成立起关键作用的袁世凯1911年10月27日,清朝任命已隐退的袁世凯为钦差大臣镇压革命。11月1日,袁世凯更进一步被授为清朝内阁总理大臣。11月2日之后,袁世凯指挥清军开始进攻革命军,并取得多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使得革命党人不得不与袁世凯进行和谈。此时,国内外舆论对于袁世凯任大总统也表示了相当大的支持。即便是在革命党人中也有许多人认为袁世凯是迫使清帝退位及避免继续内战的不可或缺的人物。[参 5] 在这种情况下,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公开表示如果袁世凯能使清帝退位并同意共和,就可以让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系统所掌握。[参 6]

此时共和的进程比孙中山及其盟友所预料的要慢,因在袁世凯身边尽是一大班前清官僚(包括袁氏本人),他们一直不习惯甚至反对以“国会”制约政府的权力,并极力排挤革命党人。1912年8月,孙中山的盟友宋教仁建立***,这个党是以同盟会中一些主张议会责任内阁制的份子为核心,再联合其他小党派结成。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举行的第一届国会两院选举,宋教仁以反对袁世凯统治的口号进行参选。大选的结果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占据了下议院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不料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参 7] 孙中山因此对袁世凯的不满开始增加,1913年7月,他指挥南部的几个省进行了反对袁世凯的叛变,称为“二次革命”。叛变后来被袁世凯成功镇压,孙中山及其他发动者逃亡日本。

[编辑] 北洋政府与军阀时期[编辑]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主条目:中华帝国和护国战争
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并没有立即对国会占多数议席的***议员进行打击。1913年10月5日,袁世凯通过所谓的公民团(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威胁国会,并成功被选举为正式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为了取得国际认可,袁世凯同意给予外蒙古和西藏自治权,保证中国虽然是宗主国,但是俄国在外蒙古地区享有特殊的权利和影响。10月31日,国会通过了《天坛宪法草案》,采用内阁制来制约袁世凯的权力。11月4日,袁世凯下令以参与二次革命之罪名取缔***,并将***议员逐出国会。这一行动一共取消了438名议员的资格,使得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1914年3月18日,袁世凯命令召开所谓的国民大会修改1912年的《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915年5月1日,袁世凯强行通过颁布了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以规定他可以终身任职并有权提名继承人。这实际上等于宣告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的确立,但是他对此仍不满足。

1915年8月12日,袁世凯父子促使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进行袁世凯称帝的劝进动作。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自称受全国国民代表拥戴,宣布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并自称皇帝,将于1916年1月1日改年号为洪宪。这引起了全国性的叛变,为数众多的省宣布独立。1915年12月25日云南将军蔡锷、唐继尧首先宣布独立,并组织约二万人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而袁世凯的主将段祺瑞与冯国璋却不愿意担任镇压护国军的任务。这场护国战争中袁世凯的军队在四川受挫,1916年3月22日袁氏宣布取消帝制以谋求续任总统,但被护国军拒绝。1916年6月6日袁氏病逝,复辟帝制也随之而止。

[编辑] 北洋政权的更迭主条目:民国军阀、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
袁世凯去世后,中国开始了长达13年(另一说15年)的军阀割据时期。北京中央政权连续被北洋军阀系统控制,但此时没有一个人具有足够能力单独控制整个北洋系统的军队和政权,各不同派别的领导人以省为单位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地方的军阀和实际上的割据局面。军阀们展开了相互的混战以夺取北京北洋政府的政权。名义上各势力仍受北京中央政府(即北洋政府)支配,但北洋政府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也由不同派别军阀统治。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如“中原大战”估计有二十万士兵死亡。

1916年6月7日,作为前革命党人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袁氏亲信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二者争执不断,史称府院之争。两人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中华帝国崩溃之后,恢复中华民国是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还是依据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这一问题。作为前革命党人的黎元洪支持前者,而作为袁世凯亲信的段祺瑞则支持后者。经过争论,两方同意中华民国的恢复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解散1914年袁世凯设立的旧国会,并任命段祺瑞为新国会的总理。作为交换,革命党人同意解散军事委员会。

1917年,两人就中国是否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由发生矛盾。1917年5月14日,段祺瑞未经国会和总统的许可,便宣布中国对德国宣战,并利用他的亲信将领和军队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作为反击,黎元洪解除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而段祺瑞就离开北京,拥兵对抗黎政府,使得众多省份宣布独立,并在决定向北京进军。这使得黎元洪不得不求助于安徽督军张勋。

1917年6月7日,张勋从徐州率五千辫子兵入京拥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宣布复辟。黎元洪拒绝接受,并协请段祺瑞主持讨伐。复辟仅持续12天被段祺瑞讨平。黎元洪宣告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总统,而段祺瑞续任国务院总理。1918年8月12日重新选举的国会中,段祺瑞控制的安福派系通过贿选等手段获得330多席,成功得控制了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8月14日,国会通过了对德宣战的决议。

在此时,孙中山于1917年7月在广州设立军政府,拥护1912年的《临时约法》,开展了护法运动以反对北洋政府。对此问题,作为主和派的冯国璋与主战派的段祺瑞时有冲突。最后冯国璋总统任期结束,冯段二人相约共同下野,由袁世凯的老朋友,前清元老兼当过国务卿的徐世昌接任总统,而段氏的皖系在背后操纵政权。

此后皖系、直系、奉系和晋系四系军阀明争暗斗,中央政权频频易手,仅段祺瑞本人就三次组阁,更有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奉系军阀张作霖也两次进入北京执掌政权,中央政府陷入混乱局面。

[编辑]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主条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请协助扩充此章节。
[编辑] 法统分裂与国共合作主条目:护法运动和国共合作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孙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严格控制组织总部和支部,并享有各级组织的人事任免权。这成为了后来的***和国民政府的民主集中制的雏形[参 8]。1916年,孙回到上海。

1917年,孙中山前往广州与南方的军阀合作,开始了护法运动。1917年8月25日,广州军政府建立,孙中山成为当时在广州的南方军阀的大元帅。但是桂系军阀私怀野心,迫使孙中山于1918年5月离开军政府,回到上海。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重组中国***。1920年,亲孙的粤系势力在第一次粤桂战争中击败桂系,取回了对广州军政府的控制。孙中山于11月底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1921年4月2日,军政府取消,改为中华民国政府,由孙中山任总统。虽然国号都为中华民国,但相对于北京的北洋政府,1921年建立的该广州政府称为民国政府。

当时,在北京的北洋政府仍然是具有合法性并为西方列强所承认的政府。孙中山试图从西方获得援助但却受到忽视,在1921年,他转向刚刚在自己的革命中取得胜利的苏联救助。苏联试图通过严厉批评西方为“西方帝国主义者”而表示友好的态度对待中国的革命者,但是处于政治的考量,苏联领导人采取了双重的策略,即同时支持孙中山和刚刚建立的中国***。苏联期盼著两方的合并,但是同时也准备了任何一方取得胜利。从此,开展了***和***在中国的斗争。

1922年,广州的***和军阀的联盟破裂,孙中山再次逃往上海。这时孙开始意识到他需要得到苏联的帮助。1923年,孙中山和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表示苏联将协助中国的国家统一。苏联的顾问,当时第三国际的著名顾问鲍罗廷于1923年抵达中国以帮助***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改组和巩固。中国***在第三国际的要求下开始与***合作,她的成员被鼓励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到***中,并保持其***员的身份。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小党派,在1922年时只有300名党员,到1925年时也只有1,500名党员。而***在1922年时已经有150,000名党员。苏联顾问也帮助国家主义者建立起政治机构以培训宣传人员在群众中动员的技巧,并于1923年派遣孙中山从同盟会时期起就担任陆军上尉的蒋中正到莫斯科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政治和军事培训。蒋中正于1923年底回国后参与了建立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1924年,蒋中正成为军校的校长,周恩来成为政治部主任。


北伐时期的蒋中正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在***内部产生了支持与反对的两个派系。支持联俄容共的称为左派,以汪兆铭为代表,反对联俄容共的称为右派,以胡汉民等老***员为代表。左派认为目前***尚须要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右派则担心未来以个人身分加入的***员,可能会并吞***。由于当时由孙中山掌控大局,因此左右两派暂时无事。[参 9]

1925年3月,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却没有交代接替人选。汪兆铭在北京安葬孙中山后,在回到广州前,先到汕头与蒋中正会面,希望能与蒋合作,与右派势力竞争。1925年7月1日,广州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兆铭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当时广州国民政府并非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因此外交部长一职形同空壳)。右派见大势渐去,开始铤而走险,暗杀左派***员。1925年9月,财政部长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左派趁此机会实施戒严,蒋中正率黄埔军逮捕右派军系的粤军领袖许崇智等人,将粤军编入黄埔军中。至此,左派可谓完全掌握局势。

[编辑]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主条目:国民大革命

北伐后的中华民国情势,其中蓝色部分为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力较高的区域,其他部分多由地方军阀武装控制主条目:北伐、四·一二事件和宁汉分裂
1926年3月20日,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蒋开除了他的苏联顾问,并严格限制***在***内部担任高级职务。[参 10]1926年5月,湖北军阀吴佩孚入侵湖南,当时湖南军阀唐生智不敌,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成为了蒋介石发起的北伐理由。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中正率军攻入湖南后,李济深、湘军唐生智等人攻入湖北,打垮了吴佩孚。

左派此时已经不信任蒋中正,希望能扶植唐生智来取代蒋的势力,并且把国民政府的位置从广州移到湖北的武汉。蒋为了另寻出路,从湖南往东进军,取下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蒋进入上海后,获得了当地商人和外国势力的支持,不再需要依赖左派与苏联,便决定与武汉政府决裂。1927年4月12日,蒋下令“清党”,动用军队及地方帮派人士,搜捕并处决***员。[参 11] 这段历史在中国大陆地区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右派胡汉民等人于是向蒋中正靠拢,在南京建立了一个***的政府,与武汉的左派政府对峙,称为“宁汉分裂”。这时中国有三个中央政府:获得国际承认的位于北京的军阀政府,***左派与***合作建立的武汉政府,以及***右派组成的南京政府。

主条目:南昌起事
***感到形势危殆,认为不能再完全仰赖***左派,开始积极在湖南湖北一带农村推动“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然而唐生智的部属军官多为湖南地主,因此开始强烈反对***。汪兆铭迫于形势,在1927年7月15日宣布“分共”,要求加入***的***员***,国共合作至此结束[参 12]。这段历史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称之为“宁汉合流”。

当时***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原本第三国际希望能借由与***的合作来发展共产势力,因此对国民政府投入大量的经济与人力资源,现在不但黄埔军为***的蒋介石所支配,也失去了与***左派的同盟关系。***于是决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势力,1927年8月1日,发起了南昌暴动(***方面称为“南昌起义”)[参 13]。原本计划攻入广东,但是没有成功,于是进入江西的山区。***在湖南也发起了没有成功的长沙起义也叫秋收起义,往东与江西共军会合。***的武装势力于是长期在此地发展,称为“中央苏区”。

主条目:东北易帜

中华民国国旗(1912年-1928年)宁汉合流后,蒋中正整合军队,向北方步步进迫,在保定之战中击败奉军。大军当到山东之时,日本为了阻碍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借口保护侨民,在山东制造济南惨案。蒋中正绕道北伐,进迫北京。张作霖见大势而去,被迫退出关外,途中,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是为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发生后,该事件的制造者关东军意图鼓动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独立,但被张学良拒绝。同时张学良秘密和基本上已经统一南方的蒋中正联系,准备宣布东北归于南方中央政府统治。1928年12月12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将原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五色旗更换为国民政府使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意即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领导。至此,除外蒙古地区,中国已完成形式上的统一,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军阀混战局面基本结束。

[编辑] 黄金十年与抗战[编辑] 国民政府施行训政 请协助扩充此章节。

主条目: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中华民国国旗(1928年至今)到了1928年,中国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而国民政府也获得了国际承认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国民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建国大纲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军政),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训政),也就是中国将在中国***的领导下发展,至人民有施行宪政的能力后,再还政于民。

[编辑] 抗战前的国家建设 请协助扩充此章节。

主条目:南京十年
1928年至1937年是国民政府巩固和取得成就的一个时期。外国在中国的特权通过外交途径获得缓解,政府积极地进行立法和刑法系统的现代化、稳定物价、分期偿还负债、改革银行和货币体系、建设公路和铁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禁止毒品买卖并增大工业和农业生产。同时,教育界也获得了同样巨大的成就,以期通过一个普及国语和克服方言差异的计划以帮助中国社会的统一。广泛分布的通讯设施更进一步鼓励了民众的统一感和自豪感。这一段时间因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而被称为“黄金十年”。

[编辑] 抗战前国内的政治冲突 请协助扩充此章节。
[编辑] 第一次国共内战 请协助扩充此章节。

主条目:第一次国共内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编辑] 抗日战争
蒋委员长及其夫人宋美龄和史迪威(Stilwell)将军在缅甸(1942年)主条目:中国抗日战争
日本于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占取中国东北的战争,并于1932年建立了由前清朝皇帝溥仪为首的满洲国傀儡政权。

日本开始从长城南部向中国北部以及沿海省份推进。中国人民对日本感到愤怒,当时蒋中正定下“攘外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在外交上不断的表面退让,另一方面节节抵抗日本军阀,又一方面调动军队围剿红军。[参 14] 后来,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开始和***展开合作谈判抗日。

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阀在北平(现今北京)城外起冲突;西北军于芦沟桥发动七七事变[参 15]。接着,蒋中正于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指责日本军阀的侵略、呼吁全国百姓团结而立。同时这也促进了国共反对日本而建立的第二次联盟的形成。 中国政府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先迁往武汉。

1937年7月之后,日本陆续攻陷华北各地。蒋中正定下“以空间换时间”、固守耗敌以待国际局势转变。8月上海发生淞沪会战,国军战败受创惨重,但也将日本战略改为由东至西入侵。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市后,首都南京市于12月沦陷,日本发动震惊国际的南京大屠杀。而后南北日本军欲会师徐州市时,国军在台儿庄击溃之,史称台儿庄大捷。而后为了防止日本军南下及西进,国军决黄河堤防以阻敌。当时国军军力共170万人[注 3]。因战争爆发,立宪被迫延后。

对于抗战,国府方面定下的作战方针是,现有部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拖延日本军阀,将华北、沿岸一带的广大空间换为宝贵的时间;而真正的战场,则是华中一带。不过,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抗战的决心、并且激励士气,国府调动最精锐的第五军等七十万部队,投入淞沪地区与日本军阀展开血战,彻底粉碎了日本皇军“三日攻下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夸词。之后,历经台儿庄等战役,日本军阀于一年后占领武汉。此时,战线过于拉长而导致兵力分散的日本军阀,面对已有充分准备的国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中日战争至此陷入拉锯战。

相对于国府方面,***方面,则是挺进日本军队占领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活跃在华北。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活跃在中国的华中、华东。***的作战方针以游击战为主,最大限度地组织群众参战。使本来就分散的日本军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受到中国军队优势兵力的打击,在局部陷入被动。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有利的配合了国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比较有名的战役有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所属的红军约6万人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加入抗战。该两支***军队参与敌后游击战对抗日本军并巩固本身的根据地以发展军事力量,较有名的对日战役为平型关战役(国共联合)与百团大战。

1938年8月至10月发生武汉会战,日本军攻下武汉市。同期间又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市并侵略华南。由于战线拉长,中日转入相持阶段。1939年期间中日双方于豫鄂湘桂各省交战,日本军三次南下长沙市皆为国军击溃,史称长沙大捷。1941年—1943年,国军与日本军多次在中原地区和湘浙赣地区争夺,先后爆发多次会战,但总体保持平衡对峙态势。在沦陷区,国军开辟敌后战场并展开牵制与游击,日本军仅能控制据点与交通线。至1940年,日本为了管理占领地并达成“以华制华”目的,陆续建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及汪精卫政权。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发表开罗宣言。在外交上,美国力促中日和谈。由于日本一方开出的停战条件过高使中华民国难以接受,以及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和谈最后破裂。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国成立“ABCD包围网”对日禁运。最终日本于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中华民国遂正式成为同盟国一员并正式对日宣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统帅,约瑟夫·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对中签订平等条约。由于英美各国采“先欧后亚”策略,中华民国仍未减轻负担。日本意图切断中国补给线,于1942年攻击缅甸,国军派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支援英国。最后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1944年中英盟军反攻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这段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后打通了平汉、汉粤线,建立大陆补给线。并攻至独山,一度威胁中华民国临时首都重庆市。

1945年时,太平洋同盟国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本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本军意图反制而发动豫西鄂北会战、鄂西会战与湘西会战,国军皆抵御成功。4月国军发动反击,至8月收复广西全境,并意图收复华南。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市与长崎市先后投下核子弹,苏联亦依据《雅尔塔密约》对日本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攻灭满洲国并占领中国东北。最终日本昭和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于美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伏文书,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南京市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虽然国军因为装备、经济等因素不如日本军,在整体战争中处于劣势。但是国军成功拖住部分日本军主要战力,并在部份战役中获得胜利[注 4],使盟军得以在战略上顺利对付日本军。

[编辑] 战后行宪与国共内战中华民国


本条目所属系列:
中华民国政治及政府

显示▼隐藏▲‎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政府
中华民国政治

--------------------------------------------------------------------------------

总统:马英九
副总统:吴敦义
总统府
秘书长:曾永权
副秘书长:罗智强、熊光华
国家安全会议

--------------------------------------------------------------------------------

行政院
院长:陈冲
副院长:江宜桦
陈冲内阁
中央行政机关

--------------------------------------------------------------------------------

立法院
院长:王金平
副院长:洪秀柱
立法委员

--------------------------------------------------------------------------------

司法院
院长:赖浩敏
副院长:苏永钦
司法院大法官、最高法院
各级法院

--------------------------------------------------------------------------------

监察院
院长:王建煊
副院长:陈进利
监察委员

--------------------------------------------------------------------------------

考试院
院长:关中
副院长伍锦霖
考试委员

--------------------------------------------------------------------------------

国民大会(1947-2005;已冻结)

--------------------------------------------------------------------------------

政党(政党列表)
主要政党
泛蓝:*** - 亲民党
泛绿:民进党 - 台联

--------------------------------------------------------------------------------

选举
总统:2000 - 2004 - 2008 - 2012
立委:2001 - 2004 - 2008 - 2012
直辖:2002 - 2006 - 2010 - 2014
县市:2001 - 2005 - 2009 - 2014
公投:全国 - 地方

--------------------------------------------------------------------------------

两岸关系:维持现状 - *** - 统一
政治地位
外交关系
国防军事
法律制度

--------------------------------------------------------------------------------

行政区划
人权状况
公营事业

--------------------------------------------------------------------------------

有关中华民国及台湾的系列:
中华民国历史 - 中国历史 - 中华文化
台湾历史 - 台湾文化 - 台湾地理


--------------------------------------------------------------------------------
其他国家·图集
政治主题

查·论·编·历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接收日本投降,中华民国也因抗战胜利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抗战胜利后,中共和国府军队为争夺受降权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和政治摩擦,由此在美国调停下,国共双方展开了一年半之久的政治谈判。谈判的目的不仅为制止国共冲突,也为国家即将开始的宪政而共同协商努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共最终彻底破裂,内战再度爆发。《中华民国宪法》在1947年施行,中华民国政府也于次年投入运作。然而,国军在内战中节节败退,中国***于北平(后改名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则于1949年底被迫迁至台北。1952年初,西藏沦陷,中国大陆全面被***占领。

[编辑] 接收台湾与二二八事件参见:台湾光复及二二八事件
日本在二战投降后,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台湾;中华民国视台湾为清代割让予日本后收复之地,故称接收台湾之举为“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中华民国将台湾划为一省,开始对台湾的统治。当时国民政府设置职权较他省为大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作为台湾最高统治机关。

光复之初的台湾,因省籍冲突与大陆发生内战影响,社会民心动荡,最终导致1947年2月28日爆发民众反抗政府要求改革的二二八事件,最后国民政府从大陆调集军队前往台湾镇压,将骚乱平息。这一事件造成了台湾社会的巨大伤痕,对未来的中华民国和台湾产生了重大影响。二二八事件平息后,国民政府废除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以台湾省政府取代之。

[编辑] 施行宪政中华民国宪政史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天坛宪草 袁记约法 训政时期约法
安福
宪法 五五
宪草
曹锟
宪法 期成
宪草
民国
宪法案 政协
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宪法增修条文

1948年行宪后第一届中华民国政府人员主条目:行宪
1946年11月15日,中华民国在国共分裂的背景下召开了制宪国民大会,并于12月25日通过了基于同年国共两党商定之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的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4月,国民政府基于政协决议改组政府。11月21日,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代表人民直选。12月25日,正式施行《中华民国宪法》。

1948年3月,行宪国民大会召开,并于4月选举了首任总统和副总统,蒋中正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为首任副总统。同年5月20日,蒋中正及李宗仁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开始运作,国民政府步入历史,国家进入建国大纲的第三阶段,即宪政阶段。

[编辑] 第二次国共内战
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路线主条目:第二次国共内战和动员戡乱
1945年抗日战争后,中共的势力扩大,国共双方的冲突再起。自1945年9月起至次年1月,中国***为与中央争夺受降权和受降区域与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市达成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并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年底,美国派特使马歇尔调停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签订了一月停战令,并召开各党平等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惟同年春国共又爆发政治摩擦,4月,东北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5月,孙立人在第二次四平战役取胜后追击林彪率领的中共部队,直逼哈尔滨市。此间美国马歇尔威胁要求停战,国军被迫停止追击[参 16]。1947年初,中共三次拒绝国府的和平要求、坚持废除宪法之后才能实现和平,至此国共谈判完全破裂。2月,美国宣布完全退出国共调停,并开始在中华民国撤军。3月,中央将中共代表团逐出南京市;胡宗南率军攻进延安市,国共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国军在各个战场呈进攻态势,经几遭挫折,终在1947年秋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同时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1947年入冬开始,解放军反攻驻守于大城市的国民政府军,相继占领石家庄,四平等。1948年入夏,国军困守城市,失去周围农村拱护,战局对政府不利。1948年9月辽西会战爆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率领下南下围攻锦州,廖耀湘救援失败。锦州、沈阳先后被解放军攻下,东北失守,政府内部要求蒋辞职呼声甚高。中原方面,早在9月济南战役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领有山东并南下。11月爆发了徐蚌会战,黄百韬部集结途中被围,国军自徐州东进解围失败,黄维部自华中前往解救也于宿县附近被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包围,中华民国政府令杜聿明放弃徐州,撤退途中被分割包围,于隔年1月溃败[参 17]。前两次战役使华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会战爆发,东北野战军入关切断华北国军海运退路。在天津失守后,北平守将傅作义投诚,华北大部被解放军占领。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储安平创办的上海《观察》杂志和逮捕《观察》工作人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观察》事件”。此后,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亲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响力给当局施压。并于次年2月亲自担保和营救了包括美术家朱宣咸在内的数位《观察》进步人士出狱。《观察》是宣传“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当时中国进步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观察》的被查封,标志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悲歌啼鸣至此。标志着近代中国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彻底破灭。1949年1月底,蒋中正宣布下野,但仍任中国***总裁,由李宗仁继任总统。

1949年4月李宗仁与中国***开启北平和谈,李宗仁期望“划江而治”。然而***提出逮捕民国正副总统等“43名战犯”的要求使中华民国政府无法接受,谈判宣告破裂。不久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江阴要塞投降,南京市、上海市及武汉市相继失陷。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广州市。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于8月至10月陆续占领华南地区,政府迁往重庆;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于10月进至福建,攻占福建,在攻占厦门后,在金门战役中失利;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于11月至次年3月陆续占领四川、西康等地。11月中国***攻占重庆,中华民国政府三迁成都,西昌成为国共内战末期指挥中心。同年12月7日,行政院电令政府迁设台湾台北市,12月8日至10日,当时仍任***总裁的蒋中正,以及包括五院院长、各部会首长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纷纷离开成都飞抵台北,民国39年,海南岛失陷、西昌被解放军攻占;民国40年底,解放军进驻西藏;民国41年,大陆全面被解放军攻占;经过几年的小型战斗,舟山群岛被解放军所占领,1955年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以及大陈岛撤退后,中华民国政府的有效统治区域仅限于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并延续迄今。


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编辑] 政府迁台与实施戒严主条目:台湾战后时期

台湾历史相关条目
史前时期 (1624以前)
荷西殖民时期 (1624–1662)
明郑时期 (1662–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台湾民主国 (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中华民国时期 (1945迄今)


专题史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人口史 - 军事史 - 外交史
宪法史 - 教育史 - 媒体史
报业史 - 电视史 - 体育史

地方史
台北(年表) - 新北 - 基隆
新竹 - 苗栗 - 台中
彰化 - 台南 - 高雄
澎湖

历史列表
台湾历史年表 - 历史年代
台湾古迹 - 台湾遗址

参见
中华民国历史
中国历史 - 东亚史
地理大发现 - 新帝国主义
台湾统治者(君主 - 总统)
中华民国历史年表
台湾独立运动年表
台湾问题 - 台海现状
海峡两岸大事年表

其他台湾系列

地理 - 文化 - 经济 - 交通
教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本模板:查看 • 讨论 • 编辑 • 历史
中华民国政府的执政党中国***在国共内战失利之后,将中央政府迁往台湾,自此中华民国即与台湾紧紧纠结,虽然与位于中国大陆的中国***因为历史、党派而有着恩恩怨怨,但自1949年后中华民国政府未曾再对大陆地区实行过统治。而1949年起,台湾省主席陈诚对全台湾下达戒严令,从此台湾便进入长达三十多年的戒严时期,人民言论自由受到限制,而异议人士也不断遭受迫害,史称“白色恐怖”。

[编辑] 台湾戒严与两岸对峙
1960年代的政治标语参见:台湾省戒严令、台湾白色恐怖时期、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及台湾奇迹
1949年10月1日,中国***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海两岸开始分治。1950年3月,代总统李宗仁滞留美国,蒋中正宣布在台湾复行视事。此时政府财政匮乏,使用先前抢运来台湾的黄金解危。期间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依旧动荡不安,受到解放军猛烈攻击。1950年韩战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并给予经济援助,使中华民国转危为安并且稳定军事与经济。但因国军优先守卫台湾,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先后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控制;另外,据守滇南的国军撤至缅甸北部,最后部份军队撤往台湾。在金门先后发生的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1954年)及八二三炮战(1958年),以及国共双方在中国大陆沿海的几次交火后,由于国军防御坚强及解放军缺乏渡海能力,使得两岸在军事上逐渐由直接作战转为偶发冲突的对峙局面,双方主要以金门-厦门为核心展开炮击为形式的军事示威,外交上则争夺“中国”的代表权。

两岸战事渐歇后,中华民国政府将金门、马祖等外岛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峙的前线,在台湾大力发展各项建设,使台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为了抗共,中华民国政府借由《戒严令》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冻结民主宪政体制,除加强“***抗俄”宣传外,也将收复中国大陆领土作为重要国策;蒋中正则借由《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行连选连任,先后担任第一至第五任总统,任内大力实施威权统治。虽然安定内部,但造成许多人民被指为“匪谍”遭迫害,人权缺少保障,史称白色恐怖。1951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省议员及全台各县长市长实施民选。1966年,中共当局发起***,使中华文化遭受空前破坏,中华民国政府因而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内政方面,台湾省政府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参 18],稳定农业;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台湾的民营企业与工商业发展,发展出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的产业模式。

1970年代前,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1971年,美国国务卿季辛吉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中国大陆,这一连串的事件使得中华民国与其它国家的邦交开始出现急剧变化,从1972年中华民国与日本断交开始,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开始大幅减少;至1979年,吉米·卡特执政下的美国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使外国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变革的决心,所以纷纷向其示好,意图在中国大陆开放市场之际可以分一杯羮,直到1990年代,中华民国的邦交国就已经只余下少数,发达国家中则仅剩大韩民国及南非等,但上述两国也在1990年代先后与中华民国断交[注 5]。

随着产业从农业发展到轻重工业、国民教育普及,中华民国在197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时代,蒋经国总统所推动的十大建设至今仍被视为促进台湾经济起飞的基本工程。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为稳定经济发展,1973年11月,时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宣示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项建设,这些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使1980年代后的中华民国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产业结构逐渐过渡到劳力密集工业,并朝向服务业发展,股市指数高达万点,所谓的“台湾钱,淹脚目”这句俗谚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在民生富裕民众殷实的背景之下,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的能量皆在此时期累积。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病逝后,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随后由蒋经国当选第六及第七任总统。

[编辑] 解严与民主化至今参见:台湾选举及台湾本土化运动
1980年代,蒋经国总统逐渐将政治民主化,是由于“江南事件”的发生[注 6]。1986年9月28日,党外运动人士成立民主进步党,当时尚未解严,但蒋经国事实上默许了民进党的存在。这是由于在同年的5月12日,***中央常务委员会开始研究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并与10月15日通过了起草新的国家安全法来取代戒严令的决定[参 19]。


李登辉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期间,进行多项民主化措施,使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民主转型得以成功。[编辑] 解严后的民主浪潮参见:李登辉政府、台湾选举、中华民国国会在台湾之全面选举与罢免及中华民国总统及副总统在台湾之公民直接选举与罢免
1978年美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后,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为了因应国际情势演变,及解决国内民主改革需求,蒋经国审慎推动国家迈向民主化。1986年对民主进步党的成立采取宽容态度,继而在1988年宣布解除台湾地区戒严令,并在1988年起解除党禁与报禁。1987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两岸交流自此逐渐热络[参 20]。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台北,当时的副总统李登辉继任总统,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首次依照宪政体制的国家元首交接;同年7月召开的***第13次全代会上,李登辉获选为***主席。李登辉虽接掌党政领导位置,但***内的保守派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势力,且曾意图逼退李登辉,引发支持李登辉的“主流派”与保守的“非主流派”之见的权力斗争;两者的争斗至第八任总统选举前的1990年2月达到最高峰,被称为“二月政争”。最后由主流派取得优势,李登辉也顺利当选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坐实党政实权,开启往后长达十年的“李登辉时代”。

而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中华民国的国会(包括立法院与国民大会)便因执政的***以动员戡乱以及维护“法统”为由未曾改选,遂被党外人士讥为“万年国会”。而***内部的权力斗争,终致于1990年发生国内大学生为了万年国会问题而发起的三月学运[参 21]。为了使宪政回归正常,李登辉发动修宪,首先于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制定宪法增修条文、并在1991年、1992年先后对国民大会与立法院进行全面改选;修宪结果使原大陆地区选出之中央公职人员优遇退职、由台湾地区选出之全部新任国代修宪,最终达成总统的公民直选。与此同时,立法院于1992年5月16日修正刑法一百条,许多名列黑名单而流亡海外的异议人士得以回国,自此“政治犯”在台湾成为历史名词,思想与言论自由得以获得保障[参 22]。由于这一连串的政治改革,没有经历激烈的流血革命冲突,因而被称为“宁静革命”[参 23],也使中华民国的国家体制逐渐向台湾社会靠拢。

1996年,在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国际社会关注之下,李登辉于首次正、副总统直选中与连战搭档竞选成功,顺利连任总统。为了化解省籍情结,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的理念,并提出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政策。1997香港主权移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加强对台湾主权的主张,而中华民国则力图保持本身政治经济稳定。两岸政府于1990年代以民间机构建立起非政治的协商与对话机制,亦曾举行两次辜汪会谈;但在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两岸的对话机制长期陷入停滞。在1990年代中后期,台湾的治安案件不断(如白晓燕命案),连带使***政府的威信受到挑战,埋下2000年政党轮替的导因。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发生大地震,对台湾西部造成重大的受灾。


2000年总统选举选票分布,这是行宪后首次政党轮替。
陈水扁、吕秀莲得票较多
宋楚瑜、张昭雄得票较多[编辑] 第一次政党轮替后参见:陈水扁政府、一边一国、公民投票法、马英九政府及九二共识
2000年举行的第二次正、副总统直选,由民主进步党籍的陈水扁与吕秀莲当选,实现中华民国行宪后首次政党轮替;但民主进步党并未于隔年的立委选举中过半,导致施政上时常与在野党发生冲突。此时因蓝绿政党恶斗、中国崛起、产业外移与媒体乱象影响,国内政治、社会及经济等均显得动荡不安[参 24]。由于政府提倡高科技发展,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比例逐渐过半,并于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8月,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论”,引发国内外不少争议。2004年,陈水扁成功连任总统,但因选举前夕发生枪击事件,部分人士质疑选举结果并发起抗争;年底,民主进步党于立委选举中未能过半,无法全面执政的局面再次延续。2005年,任务型国民大会召开修订宪法,将修宪权力移交给国民[参 25];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同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个中国”的主张,造成台湾部分舆论不满,因而发起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表示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诉求。2006年起,陈水扁亲信涉及的多起***弊案遭到揭发,对陈水扁政府和民主进步党的声望造成严重的打击,更引发出要求陈水扁下台的百万人民倒扁运动,导致民主进步党在两年后失去政权与立法院多数席次。

2008年,总统与国会选举从该年起开始在同年举行:1月的第七届立委选举首次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中国***取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席次,但选制的改变也使得小型政党未能获得席位而难以发展,部分弱势群体代表无法在国会殿堂为所属群体发声;3月的第十二任总统选举,中国***籍的马英九与萧万长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达成第二次政党轮替,也使中国***在1996年首次总统直选后第一次达成掌握中央行政及立法部门的“完全执政”局面[参 26]。马英九就任总统后,政府同时开始对前任总统陈水扁涉嫌***的侦办。马英九政府将改善两岸关系做为施政重点之一,以对中国大陆当局提出活路外交、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举行江陈会谈等方式以加强两岸合作;对于两岸的政治地位,不同于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他主张“一中各表”的关系,并且认同九二共识。国土规划方面,2010年底实施7个县市的县市合并升格改制案,形成“五都十四县三市”的行政区划格局。2009年8月发生八八水灾,由于马英九政府未能及时反应,错失紧急动员全力救灾的先机,且一度拒绝外援,而引发民怨。2010年6月29日,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国大陆当局正式签署ECFA,与中国大陆有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并且准备经由ECFA来推展中华民国与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澳洲、东协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提升经济竞争力。而自2005年起,由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的长年努力,中华民国国民相继于日本、英国、爱尔兰及至全欧盟得以持中华民国护照而免签证观光[参 27],尤其在马英九就任总统后快速增加,成为马英九政府引以自豪的政绩之一。

2012年1月,马英九连任总统成功,中国***也在立法院继续取得绝对多数,而被认为是国内民众对于两岸关系改善的认同所致[参 28][参 29]。

[编辑] 参见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首都
中华民国历史年表
中华民国历任国家元首列表
20世纪中国地方政权
中华民国在台湾
台海现状
台湾问题
台湾地区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1930年代
国民政府黄金十年
十大建设
[编辑] 注释^ 当时把原两江总督衙门作为临时政府的办公地点,孙中山就是在这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 当时的行政区划是内地18省(直隶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加东北三省和新疆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省)共有22省,另有内外蒙古、青海、西藏,不设省,派驻地大臣管理。(参见清朝行政区划)
^ 计步兵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6个独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170万人。
^ 例如台儿庄、淞沪、长沙等战役,上海市、笕桥等空战。共有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伤亡人数高达330余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
^ 1992年,韩国与中华民国断交,韩国政府在断交的同时,片面将中华民国在韩国的所有产业,包括在著名游客区明洞的自置物业及领事馆,转赠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曼德拉于1994年当选成为南非总统之后,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的关照,使南非共和国于1998年改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 台湾作家柏杨说,“江南之死,引起整个政权溃散的骨牌效应。”、“江南是最后被害者,以后蒋氏父子就再也不敢重犯,再也没有机会重犯了。”(《枪声三响撼金山》,《传记文学》,2004年10月)
[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脚注^ 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 最新消息 > 驻地新闻 > 台湾经济发展及民主成就获美国国际政治学大师编入大学教科书
^ 南方快报《财经橱窗》民主台湾的经济成就不容荒唐抹煞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12年1月》
^ 张玉法(1999年):《中华民国史稿》第一章〈中华民国的开国〉,第28页。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476页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民国元年壬子──十四年乙丑,第32页:“袁世凯在北京就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蔡元培代表孙总统致祝词。”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86页:“***理事代理理事长前农林总长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被刺。”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484页
^ 张玉法(1999年):《中华民国史稿》第三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第152页。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29页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180页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231页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第239页
^ 张玉法(1999年):《中华民国史稿》第五章《日军侵华与抗日风潮》,第248页。
^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三册民国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第700页
^ Who lost China: the China lobby and US China policy, Joshua Hawkes Lerner, Reed College (Portland, Or.) 1997
^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中华书局,2001
^ 土地改革纪念馆
^ Hung-mao Tien,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isty, 1989)
^ {【台湾历史隧道】1987-11-2开放大陆探亲 | PNN-公视新闻
^ 1990年代台湾的政治转型与社会变迁导读动画 - 第二节 政治民主化
^ “100行动联盟”纪录片 - 公视《纪录观点》节目
^ 曾欣雯﹕台湾的宁静革命
^ 邱晓嘉. 产业外移的危机与转机 (HTML). 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00年9月31日 [2007年10月1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年9月31日).
^ 中华民国修宪史,谢政道,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陈水扁的严重失政 才有马英九的大胜 - 新新闻 1098A期
^ Visa liberalisation for Taiwanese
^ 无法回头的两岸 马连任致胜关键 - 中广新闻网 2012.01.17
^ 马英九连任是两岸政策公投的胜利 - 明报 2012.01.15
[编辑] 文献《剑桥中华民国史》,(美)费正清、费维恺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7-5004-1406-4/K·204。
《中华民国史》,(中国大陆)张宪文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 7-305-04242-0/K·284。
《中华民国史稿》,张玉法著,台北县,联经出版公司,1999年。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到四册,作者郭廷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ISBN:6666712919。网上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中华民国国史馆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1946年南京制宪国民大会电影纪录片 中华民国中央电影摄影场摄制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亚洲各国历史

东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香港·澳门) · 中华民国(台湾) · 日本 · 韩国 · 朝鲜 · 蒙古国

东南亚 东帝汶 · 菲律宾 · 柬埔寨 · 老挝 · 马来西亚 · 缅甸 · 泰国 · 文莱 · 新加坡 · 越南 · 印度尼西亚

南亚 不丹 · 巴基斯坦 · 马尔代夫 · 孟加拉国 · 尼泊尔 · 斯里兰卡 · 印度

中亚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西亚 阿富汗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阿曼 · 阿塞拜疆 · 巴勒斯坦 · 巴林 · 格鲁吉亚 · 卡塔尔 · 科威特 · 黎巴嫩 · 沙特阿拉伯 · 土耳其 · 叙利亚 · 亚美尼亚 · 也门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约旦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歷史&oldid=22016461”
1个分类:中华民国历史3个隐藏分类:优良条目扩充中的条目小章节
个人工具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条目 讨论 大陆简体 变换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查看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操作搜索 导航首页 分類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帮助帮助 维基社群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IRC即时聊天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打印页面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其他语言العربية Català English Español Suomi Français 日本語 한국어 Lietuvių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Svenska Tiếng Việt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07:33。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列王
论坛内阁
论坛内阁

帖子数 : 6
积分 : 4533
注册日期 : 12-07-16
年龄 : 31

人物特征表
Life: 20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