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历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向下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Empty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帖子  Admin 周三 七月 18, 2012 1:54 pm

感谢维基百科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為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1919年,希特勒因軍隊任務而認識納粹黨,並在之後不久加入,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23年因啤酒館政變被捕入獄之後,他以泛德意志民族主義、反猶主義、反資本主義及***主義等宣傳手段得到支持。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快速將德國變為一黨專政。希特勒極欲建立納粹,以霸權於歐洲。為達到目的,他以外交政策来主張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及德國的重新武裝。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这次入侵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

在之後的三年裡,德國及其他軸心國佔領了大部份的歐洲、北非、東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然而1942年之後,盟軍開始反攻,德軍漸居劣勢。至1945年,盟軍已反攻解放遭德軍佔領的大部分地區。[3] 而在戰爭之中,歐洲猶太人遭受到種族滅絕。1945年4月,蘇聯紅軍逼近柏林之時,希特勒與其女友愛娃·勃勞恩結婚並在二日內自殺。[4]
家世希特勒之父阿洛伊斯·希特勒因為是一私生子而在其39歲之前皆以其母親之姓Schicklgruber為姓[5]。阿洛伊斯在其出生證明上其父不詳而造成日後許多爭議。如日後納粹黨律師漢斯·法郎克調查希特勒姪兒的威脅信與在其回憶錄宣稱具有未公開之書信透漏了Schicklgruber太太被奧地利格拉茨一猶太家庭所僱傭,而其家庭中一19歲兒為阿洛伊斯·希特勒。[5] 但無證據可以支持法郎克的說詞而法郎克自己也說希特勒明顯擁有完整亞利安人的血統。[6] 法郎克的說詞在1950年代廣泛的被信服,但在1990年代被歷史學者提出質疑。[7][8] 曾寫過希特勒傳記的歷史學家Ian Kershaw則駁斥此說法並提出格拉茨猶太人早在15世紀被驅逐並禁止在之後重回該城市。[8]

1876年,阿洛伊斯·希特勒改其繼父之姓Hiedler,可被拼為Hiedler、Hüttler、Huettler 及 Hitler,有可能被政府職員統一調整為Hitler。其姓之由來為住於小房屋的人。[5]

2010年比利時一間雜誌社記者穆爾德斯(Jean Paul Mulders)與歷史學家維莫倫(Marc Vermeeren),以希特勒現存親戚唾液送交實驗室,進行DNA分析。唾液DNA分析結果發現一種北非黑人與猶太人,才帶有的特殊染色體。而早於1930年代也有傳聞希特勒是猶太人與女傭私生子。
希特勒生于奥地利因河畔布劳瑙的一个海关文职人员家庭,父亲「阿洛伊斯·希特拉」曾经当过鞋匠,后来才转为海关公務員。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可是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志要成為牧師。
浪迹维也纳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在小時候,希特勒曾遭到学校同学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促使希特勒产生後來強烈的報復思想。他很爱他的家人。虽然他曾学习过绘画,但在中学时期他学习成绩非常差,在他的所有学科中,只有繪畫一門是「優」等。因此,他未毕业就退学了。他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都被以「不适合绘画」为由被拒绝录取[11]。他的父亲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紧接着母亲1907年12月21日死于癌症。父母双亡之后,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后因为奧匈帝國这个他憎恨多民族国家的征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维也纳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学时就接触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到维也纳之后又阅读了大量宣传“种族优越”思想的书籍,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于这种思想中。他发誓要「为德国复兴而奋斗」。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在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先後參與了第一次伊普雷斯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與巴斯青達戰役[12]。1917年,他由「传令兵」晋升为上等兵,并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勳章」(前者在士兵和士官阶层中获得者相当稀少)[13]。

希特勒在1916年索姆河戰役時,大腿[14] 或腹股沟[15] 受了傷(因而有人認為他因此意外失去一粒睾丸),在1917年3月返回戰場。1918年10月15日,希特勒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此养伤期间,德国向协约国宣布投降。

战后,由于德国陆军一方面要避免共产思想在军队中蔓延,一方面又对如雨后春笋成立的各种新政党颇有兴趣,于是成立了一个调查局。希特勒因为这个调查局符合他的***理念而应征并获得录用。在慕尼黑大学,他对被遣返战俘的演说,其演说才能让教授与战俘们同样地留下深刻印象。

1919年,在执行任务旁听德国工人党(即后来的纳粹党)会议的时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个鼓吹巴伐利亚分离运动者是中了犹太人“要把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奸计,德国工人党主席安东・德莱克斯对此演说印象深刻并邀请了希特勒入党。不久后希特勒成为主席团委员,3年后即1921年出任党魁,并正式将党名更名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并雇佣了一批打手成立了纳粹冲锋队。

啤酒馆政变

希特勒獲得更多的支持後,他決定利用魯登道夫的影響力發動政變,仿效義大利法西斯黨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炮製出征柏林。希特勒與魯登道夫得到巴伐利亞邦總理馮·卡爾(Gustav Ritter von Kahr)與軍隊及警察的主要人物的暗中支持,當時有份政治海報上寫說:魯登道夫、希特勒及巴伐利亞軍警高層謀劃建立新政府。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與衝鋒隊突襲了由馮·卡爾在慕尼黑最大的啤酒館主辦的公眾會議,希特勒宣佈他將與魯登道夫成立一新政府並以槍要脅馮·卡爾及當地軍事機構共同摧毀柏林當局[17]。馮卡爾撤回他的支持並趁機逃離並開始反抗希特勒[18]。隔日,希特勒與他的支持者至啤酒館示威遊行至巴伐利亞邦戰爭部以推翻巴伐利亞政府作為出征柏林的開始,但警方驅遂了他們,在此當中,16名納粹黨員死亡[19]。
希特勒逃離至恩斯特·漢夫丹格的家並考慮自殺,他很快以叛國罪被捕,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因而成為臨時的黨領導人。在審判過程中,希特勒的演講使他的人氣升高[20],轉變成為舉國皆知的人物。1924年4月1日,希特勒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蘭茲堡監獄服刑。在服刑期間受到獄警友善的對待及收到許多仰慕者的信件。1924年12月12日巴伐利亞邦最高法院的指令駁回檢察官對希特勒提早獲釋的抗議,使希特勒獲得假釋並在隔日出獄[21]。包含重審的時間,希特勒僅服刑約一年的時間[22]。

在蘭茲堡監獄的時間,希特勒以口述而其副手魯道夫·赫斯手寫完成了《我的奮鬥》[23] 上篇[22]。其後則向一神秘組織Thule Society成員埃卡特(Dietrich Eckart)口述完成自傳及其思說闡述。該書分別在1925年及1926年出版各一冊,至1934年的銷售量為24萬本,而至二戰結束,約有千萬本被售出或發出。

希特勒花了幾年躱避自該書版稅而來的稅金,共欠約405500馬克(約今日六百萬歐元)。希特勒成為總理後,其欠稅追討被擱置[24][25]。

我的奮鬥著作權被巴伐利亞自由邦主張擁有至2015年12月31日。該書在現今德國的出版僅限於學術研究與已加註評論版本。
納粹黨的重建自希特勒釋放以來,在德國的政經情形已有了改善,阻礙了希特勒煸動暴動奪權的機會。即使啤酒館暴動讓希特勒受到舉國的關注,但納粹黨的主要根據地仍一直在慕尼黑。

納粹黨及其他相關組織因啤酒館暴動的關係被在巴伐利亞邦被禁止,希特勒以日後只用合法手段取得政治權力說服巴伐利亞總理Heinrich Held解除對納粹黨的禁令。雖然禁令在1925年2月16日被解除[26],因為希特勒激動的演說卻對公共演講有了新的禁令,自希特勒公開演講被禁後,他任命了1924年被選為國會議員的格里哥·斯特拉瑟(Gregor Strasser)為黨的組織機構部長(Reichsorganisationsleiter),授權他在德國北部組織新的黨部,其弟奧托·斯特拉瑟及約瑟夫·戈培爾的加入,主導另一條路線,在黨綱內強調社會主義元素,這使得Arbeitsgemeinschaft der Gauleiter Nord-West成為黨內的反對派,影響到了希特勒的威信,但1926年的巴姆堡會議(Bamberg Conference)中被希特勒鬥垮,在此之中,戈培爾加入希特勒的一方。 在此次黨內危機之後,希特勒更加集中黨的權力於己身,並確立了領袖原則(Führerprinzip)為黨的基本原則。

與天主教關係1931年希特勒參加德國選舉,由於宣揚仇恨主張而被天主教逐出教會,教皇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給希特勒。至此希特勒與天主教(及其主要大黨中央黨)決裂。在基督教會的支持下,他後來上台即取締天主教,統一成為德國教會,為此贏得了不少仇恨天主教的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會支持,使其可全面控制德國的宗教思想,為日後之政權打下基礎。
布呂寧時期
参见:經濟大恐慌
希特勒的政治生命轉捩點,經濟大恐慌致命的打擊了1930年的德國。使得納粹黨在國會的席次在1928年5月的12席,至1930年9月獲得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27]。在獲得了國會的前所未有的支持下,1932年希特勒打算參選總統。同年1月27日的杜塞道夫,希特勒在工業家俱樂部的演講獲得德國大多數有影響力的工業家廣泛的支持[28]。雖然希特勒自1913年離開奧地利,但他至今仍未是德國公民,也因此無法參選。同年2月,有納粹黨參與的布朗斯威克邦政府任命希特勒為非主要的行政官員並因此在1932年2月25日取得布朗斯威克邦的公民權[29],在之後幾天,其它邦也給予他公民權,如此一來便自動擁有了德國公民權並能讓他參選總統[30]。在兩輪選舉中,希特勒皆得到約35%的第二高票,但都敗給總統保羅·馮·興登堡,雖然競選失敗,但其實仍有其它替代路線可以獲得政治權力[31]。
帕彭與施萊謝爾時期
1932年6月,總統興登堡任命保守右派的帕彭為新一任總理,但帕彭在國會僅獲得德國國家人民黨的支持,但1932年7月的德國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230個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帕彭知道內閣繼續執政必須得到納粹黨的支持,因而企圖說服希特勒答應接受副總理此職位,希特勒認為自己適合總理一職,但遭到興登堡的拒絕。

而後對帕彭內閣的不信任案獲得84%國會議員的支持。11月國會重新選舉,納粹流失了部份選票但仍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

帕彭建議興登堡解散國會無限期推遲國會選舉,起初興登堡答應了他,但之後失去施萊謝爾與軍方的支持,而興登堡改由施萊謝爾接任總理。施萊謝爾想利用格里哥·斯特拉瑟來分裂納粹黨,但並不成功。隨後,施萊謝爾又遭逢倒閣危機,建議興登堡動用緊急命令以解散國會、推遲國會選舉,但興登堡並沒答應。




希特勒逃離至恩斯特·漢夫丹格的家並考慮自殺,他很快以叛國罪被捕,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因而成為臨時的黨領導人。在審判過程中,希特勒的演講使他的人氣升高[20],轉變成為舉國皆知的人物。1924年4月1日,希特勒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蘭茲堡監獄服刑。在服刑期間受到獄警友善的對待及收到許多仰慕者的信件。1924年12月12日巴伐利亞邦最高法院的指令駁回檢察官對希特勒提早獲釋的抗議,使希特勒獲得假釋並在隔日出獄[21]。包含重審的時間,希特勒僅服刑約一年的時間[22]。

成為總理
参见:希特勒內閣
帕彭為了向政敵施萊謝爾報仇,而與德國國家人民黨黨魁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亞爾馬·沙赫特和福茲·梯森等德國企業家共同籌劃一個陰謀,他們經濟上資助了負荷龐大選舉花費而在破產邊緣的納粹黨,企業家積極向興登堡說服任命希特勒為總理[32]。最後,興登堡勉強同意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由納粹黨與國家人民黨共組聯合內閣。帕彭為副總理、胡根貝格為經濟部長,威廉·弗利克為內政部長及戈林為不管部部長等。1933年1月30日於興登堡總統辦公室,希特勒以簡單的儀式宣誓成為德國總理。
國會縱火案與授權法案主条目:國會縱火案和1933年德國授權法案
希特勒成為總理後,納粹黨在國會裏並不是絕對多數,受到反對黨的阻擾,希特勒說服興登堡解散國會,選舉預定在1933年3月初,但在2月27日國會大廈被縱火[33],一名荷蘭***被發現在大樓中,這場火也被渲染為国会的第二大党***(也是纳粹党的主要政敌)所为。隔日,國會火災命令通過,德國基本人權被限定,根據該命令規定,***领袖被逮捕,动员冲锋队将全国所有***党部占领并禁止了***员参加3月初的国会选举,纳粹党使用武裝部隊的暴力、***情結及利用國家機器作宣傳赢得了44%的席位,联合德國国家人民党成為國會裡絕對多數[34]。希特勒在3月15日選後的內閣會議中提出授權法案(可使內閣獲得法律上允許的四年權力)的概想,納粹黨想利用授權法案取得完全的政治權力而不用必須擁有國會的絕對多數且不須與執政聯盟中的其它黨談條件。

長刀之夜與興登堡逝世主条目:长刀之夜
希特勒無法控制衝鋒隊在街頭的暴力——這影響了希特勒的權力,故欲除去衝鋒隊及其領導者恩斯特·羅姆。他還想挑起國防軍高層對衝鋒隊的害怕及厭惡,特別是在羅姆企圖把國防軍納入其領導的衝鋒隊之下之後。最後,希特勒的清算,以消除攻擊其政權的政敵,特別是忠於副總理帕彭的人馬。在1934年6月30至7月2日進行清算,期間至少有85人死於清算,雖然最後的死亡人數已幾百個。超過一千的反對者被逮捕,大部分參與行動的是黨衛隊及蓋世太保,此次行動使國防軍加強並鞏固對希特勒的支持。1934年8月2日,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病逝,緊接著並未舉辦總統選舉,取而代之的是由希特勒內閣通過一項法案宣佈總統職權暫時中止並將該權力轉授予總理,使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希特勒也成為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德國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35]。

在8月中的公民投票,這些行動獲84.6%的選民認同[36]。這些行動違反了威瑪憲法與授權法案。該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院長代理總統直下次選舉,而授權法案特別規定希特勒不得利用任何方法侵奪總統職權,然而已無人能反對他。

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納粹化」。在执政期间,希特勒废止威玛共和国,将德国改称为纳粹德国或德意志第三帝国;并解散国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和团体,迫害和屠杀天主教會、自由派別基督教會、民主党人、***人和犹太人,宣布纳粹党和第三帝国合为一体,开始了一黨專政的道路。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经济措施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陰影,也因此获得低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1933年——1938年)已实现了,從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對他不滿的評論,一般是針對二戰爆發後,他與德國的國策。
經濟與文化
納粹的政策鼓勵婦女生育並留在家。在1934年9月的對國家社會主義婦女組織的演講,希特勒認為「德國女性的世界是丈夫、家人、孩子以及家園。[37][38]」希特勒監督了德國歷史最大的建設工程,水壩、高速公路、鐵路及其他。然而這些並未對於威瑪時期的大量失業有具體成效,薪資略有減少,在二戰前的生活費用增加了25%[39]。 希特勒的政府贊助建立巨大宏偉的建築,與國家首席建築師施佩爾確立希特勒對德國古典文化的重新見解。1936年柏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希特勒開幕。希特勒也給予福斯金龜車一些設計點子[40]。
大屠殺参见:猶太人大屠殺、T-4行动及德国战争罪行
其中的希特勒的種族淨化政策的基礎來自法國戈比諾(Arthur de Gobineau)的優生學、種族主義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生理残疾的儿童因此成为T-4行动最早的受害者。

1939年至1945年間,黨衛隊在傀儡政權及佔領下的領土有系統的殺了1100萬至1400萬人,包含在集中營、猶太區的600萬猶太人[41][42],除了毒氣、許多死於飢餓與疾病,或死於過度勞動。除了猶太人外,還包括部份波蘭人、吉普賽人、工會成員、***員、異議份子、抵抗組織、同性戀、肢體障礙者、智能障礙者、精神病患者及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及基督復臨派信徒等。最大的屠殺中心是奧斯威辛集中營,據所知,希特勒從無巡視集中營及公開談論屠殺的明確詞語[43]。

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是由納粹領導高層希姆萊與海德里希在實行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雖無希特勒授權大屠殺的明確命令文件,但已有文件表示他批准了在波蘭及蘇聯的別動隊指示,且瞭解他們的行動。

為了使最終解決方案更有統合性的實行,在1942年1月20日柏林附近舉行萬湖會議,十五位主要官員舉會,由海德里希與艾希曼領導。會議記錄提供了大屠殺最明確的證據。
外交與擴軍1933年2月3日,與德國軍方領導階層會晤,希特勒提到「將征服東方的『生存空間』並加以無情的『德意志化』」作為其終極的對外目標[44]。1933年3月,主要論述由時任外交部次長Bernhard Wilhelm von Bülow所提出,包含德奧合併、回復1914年時的邊界、反對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拿回失去的殖民地及德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45]。 1930年代,在希特勒的「和平演說」,他強調政策的和平目標與有意在國際條約下運作[46]。1933年首次內閣會議,希特勒使軍費開支超出失業救濟的花費[47]。在1933年10月,希特勒決定退出國際聯盟及世界裁軍會議,外交部長紐賴特表示法國的國防需要將成為德國外交的主要絆腳石[48]。 1935年3月,希特勒拒絕凡爾賽和約第五部分,將德國軍隊擴大至60萬人(六倍於凡爾賽和約所定的數量),包括新成立的空軍及擴增的海軍。縱使英、法、以及國際聯盟譴責,卻無採取任何實際行動[49]。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允許德國海軍的總噸位為英國海軍的45%。希特勒說到「這是他生命最快樂一天」,他相信這是德英聯盟的開始[50] 。該協定簽前並未知會法、意兩國,又撇開國際聯盟的運作,且明文簽定破壞了凡爾賽和約的規定[51]。

進軍萊茵蘭
1936年1月,希特勒已計劃在1937年指示德軍進駐莱茵河沿岸非军事区,但在1935年時,法蘇兩國剛簽定法蘇互助條約對德國形成夾擊之勢;而義大利正忙於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無法顧及霍爾-賴伐爾協定所定的斯特雷薩陣線,希特勒將計劃提早1936年3月[52],另外1935年至1936年德國的經濟處於危機之中,故須有對外政策轉移焦點[53]。
干涉西班牙內戰参见:西班牙內戰
1936年7月,佛朗哥請求德、意兩國援助西班牙國民軍,希特勒允諾並指示了三個主要的軍事行動干涉西班牙內戰。同月下旬,希特勒批准了Feuerzauber 行動,他調動20台三引擎Ju-52運輸機與6台護航機和85位德國飛行員搭上烏薩拉莫(Usaramo)號以及調派德國軍隊駐紮在西班牙及摩洛哥等地。9月下旬,希特勒又再次發動奧圖行動,運送了24台以上的輕坦克、高射炮及無線電設備。德國指揮官Alexander von Scheele更將Ju-52運輸機改造為轟炸機。[54] 至同年10月前,已有大約600至800德國士兵在西班牙,[54] 希特勒最大一次也是最後的行動則是禿鷹軍團。最初在1936年11月,希特勒運送了3500人的軍隊參與戰鬥又提供92架戰機給西班牙國民軍[54],禿鷹軍團的行動直至1939年5月西班牙內戰結束,佛朗哥取得政權。

德奧合併主条目:德奧合併
希特勒認為所有日耳曼民族應於共同一個國家的統治之下,而德奧合併也是希特勒向外擴張領土的第一步。

19世紀,德國尚未統一前所提出的大德意志因普奧兩強相爭及奧匈帝國為多民族國家難以實現,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也確定了德國必須要使奧地利保持獨立。

1938年初,希特勒鞏固了自己內部權力後,便準備對外實行長期性領土的擴張。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迫於德國的壓力,在1938年2月12日於德國貝希特斯加登與希特勒會面,被要求開放對政黨的限制、給予完全的政黨自由並釋放被關的納粹黨員及讓他們參與政府,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許士尼格被迫答應並讓奧地利納粹黨領袖阿圖爾·賽斯-英夸特等人加入內閣[55]。

許士尼格只剩以公民投票挽救危局,該公投投票年齡門檻設定為24歲以排除較贊同納粹的年輕人。3月10日,希特勒宣稱這是一場騙局且德國不會承認。3月11日,希特勒對許士尼格發佈最後通牒,無論有無回應,希特勒已命令軍隊準備進入奧地利。許士尼格最後向國外求援,但英法皆無任何動作,當天晚上他辭了總理一職。最初奧地利總統威廉·米克拉斯拒絕任命賽斯-英夸特為新一任總理,但在維也納的納粹黨人開始攻佔且囚禁政府官員,米克拉斯只得任命賽斯-英夸特為總理[56]。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同月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57][58]。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佈「這個日耳曼人的古老土地成為德國最新的一部份」。

併吞捷克斯洛伐克参见:慕尼黑會議

在併吞同為德意志人的奧地利成功後,希特勒對準了以德裔為主的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59]。在1938年3月3日,英國駐德大使與希特勒會談表明英國主張以國際聯合開發非洲殖民地換取德國承諾不發動戰爭以擴張領土[60],但希特勒對於東歐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比聯合開發更感興趣,並認為德國在一戰後所失去的非洲殖民地应回歸德國而非聯合開發,因而拒絕了英國的主張[61]。希特勒對於英國企圖以非洲領土強加德國在歐洲不利相當惱火。希特勒最後表明他寧可用20年等待前殖民地回歸而不同意英國換取和平的條件並終止了此次會議。[61][62]

1938年3月28、29日,希特勒在柏林密會了在蘇台德區的德裔政黨「家鄉前線黨」,同意Henlein以不被布拉格當局所實行的团蘇台德區自治為理由換取德軍的侵略。1938年4月,Henlein向匈牙利外交部長表明,「不管捷克政府同意與否,他會一直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認為只有從事破壞行動才能使捷克政府加速垮台[63]。」有人認為,希特勒不覺得蘇台德區的議題有什麼重要性,只是為了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藉口[64] 希特勒計劃在捷克邊境建築大量軍事建物,鼓動蘇台德人暴動,最後以家鄉前線與捷克當局的糾紛作為侵略理由,以快速數天內的軍事行動在其他國家介入前取得捷克斯洛伐克[65],希特勒要求德軍盡可能在秋天到來前將德國西面國境的齊格菲防線完成,並將侵略行動選定在1938年9月底或10月初[66]。

1938年4月,希特勒命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開始謀劃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在戰爭似乎即將爆發時,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開始向希特勒會談蘇台德區問題。1938年9月,英国、法国、德国与意大利在德国慕尼黑签定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苏台德区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德軍不費任何力氣越過了德捷邊境,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赤裸的在德國大軍之前。1939年3月,希特勒邀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伊米爾·哈卡前往柏林會談,希特勒刻意的拖延,終於在15日凌晨會見並告訴哈克德軍幾小時後將侵略捷克。清晨四時,哈克被迫將捷克交給希特勒治理。同日早上进军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抵達布拉格。英國首相張伯倫大為吃驚並開始防止希特勒之後的擴張行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编辑] 軸心國的形成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参见:軸心國
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9年5月22日,签订为「鋼鐵條約」。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产国际协定。與日本方面,於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国签署***产国际协定。1938年2月,希特勒必須解決遠東外交困境,在中日交戰中,選擇持續與中國自1910年代建立的中德關係或與日本結合新聯盟。

在當時的軍隊強烈支持與中華民國持續友好關係,中德關係獲得外交部長康斯坦丁·馮·紐賴特與戰爭部長維爾納·馮·勃洛姆堡(被稱為「中國遊說團」)的支持,他們試著利用外交政策使歐洲遠離戰爭。[67]

但在1938年初期,兩人被希特勒解職,希特勒任命里賓特洛甫為新任外交部長,他支持與日本建立軍事同盟,繼而希特勒終止了中德關係,選擇了軍事上較現代化、較強大的日本。在之後的德國議會中,希特勒宣佈承認日本所扶持的滿洲國與聲明放棄一戰戰敗在太平洋所失去被日本取得的殖民地[68]。希特勒命令終止德國一切對中國物資與人力的援助[68],而中國的蔣中正取消了中德經濟協定以作為報復,德國失去了自中國而來軍需原料,僅能從開放市場取得有限的貨物。1940年9月24日德國柏林,希特勒、義大利外長加萊阿佐·齊亞諾(Galeazzo Ciano)及日本駐德大使来栖三郎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象徵二戰軸心國的確立。


1941年希特勒於柏林接見日本外長松岡洋右。[编辑] 初期戰前,希特勒為改善德波關係,簽定《德波互不侵犯條約》[69],意圖藉此減弱法國與波蘭的合作關係,甚至曾想拉波蘭加入***產國際協定以對抗蘇聯[69][70];但另一方面,希特勒又想收回一次大戰德國所失去的領土(特別是分隔東普魯士的波蘭走廊及但澤自由市,希特勒曾說這是「凡爾賽條約中最醜惡的部份」),並利用德國民族主義「解放」這些領土[71]。1938年,希特勒想在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之間建立公路,但遭波蘭拒絕[72]。在併吞捷克斯洛伐克後,波蘭人懷疑希特勒的企圖[73]。另外在1939年3月31日英國反應德國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行為,宣布英法將支持並保證波蘭、比利時、羅馬尼亞、希臘及土耳其的獨立[74]。4月6日,英國與波蘭簽定英波軍事同盟,4月28日,希特勒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及英德海軍協定。1939年初,雖然希特勒已計劃用軍事行動來解決與波蘭的領土糾紛,但为避免入侵波蘭將苏联卷入战争並导致德国两线作战,8月23日,指派里賓特洛甫前往莫斯科與斯大林会晤並簽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與蘇聯共謀瓜分東歐。而8月25日,波蘭分別英國與法國簽定共同防禦、軍事聯盟。同時,希特勒命令黨衛隊首腦海因里希·希姆萊製造入侵波蘭的藉口,最後於9月1日發動戰爭,德軍大量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和空軍,很快的就擊潰尚未動員完成的波軍,此類迅速而獲得勝利的戰爭形式被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稱作「閃擊戰」。在發動進攻後的第3天,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此事完全出乎希特勒意料之外,當德軍主力部隊於東邊戰鬥時,西線面對英法兩軍的部隊僅有對方的一半,但盟軍並未發動大規模攻勢,僅法國發動薩爾攻勢以作為支持波蘭的象徵性行動。在波蘭戰役結束後,約有半年時間無大規模的戰事而這段時間被稱為靜坐戰。

1939年10月,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與希特勒討論將挪威拿下,作為海軍基地的可能[75],也可藉此與英國對抗,但陸、空對此不感興趣,而希特勒則注目在陸上行動如低地三國。1939年12月,由於發生奧克拉馬號事件,英國有可能搶先佔領挪威、切斷德國戰爭機械必備的鐵礦礦源,於是希特勒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準備入侵挪威計劃,並打敗盟軍佔領該地。


1942年希特勒指揮作戰計畫。1940年春,德军仅用6周时间打败英法联军,占领丹麦和挪威。希特勒原先希望在英法的默許下,快速完成侵略以恢復和平。希特勒打算先以西線為東線戰事的先前步驟,以避免一戰時德國兩線作戰。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希特勒的求和,12日法國跟進。而德軍開始準備作戰計劃,隔年5月开始进攻法国,并相继攻下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6月4日,英军被迫从敦刻尔克向英国撤退。6月14日,巴黎沦陷。法國貝當元帥用廣播向法國人民表明他將向德國提出停戰協議。希特勒選擇了1918年時德國向法國投降的貢比涅作協議的簽署地,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德法停战协定》,法国投降。

希特勒原本希望英國能夠對其談和,並允許它保留帝國,在宣稱「理智的呼籲」下,邱吉爾斷然拒絕談和。希特勒才開始準備入侵英倫三島的海狮行动,但英國所具有的海上優勢過於強大,遠非德國所及,必須先取得制空權才有可能,希特勒於是命令赫爾曼·戈林發動不列颠空战,但一直無法取得決定性戰果,在一次偶然下,德軍所投擲的炸彈炸到了英國市區,英軍也施以報復性空襲,而後戈林的戰略從消滅敵人戰鬥機的有生力量轉為对英国境内包括伦敦、考文垂在内的各大城市进行轰炸,意圖瓦解其作戰意志,但因為空軍損失慘重而失敗。隨著時間過去,英軍的戰鬥機部隊數量已達到高峰,加上秋季的到來使得海況不佳,德軍已無實施入侵的可能,希特勒宣佈海獅計畫無限期推延。

[编辑] 戰線擴大盟友墨索里尼欲重建羅馬帝國,故著眼於地中海的希臘與北非,1940年8月8日決定入侵英國保護的埃及,之後在盟軍的羅盤行動遭受嚴重打擊,1941年春,德國發動向日葵行動以援助義大利。另外在1940年10月在未告知德國情形下發動了對希臘的戰事,並且在希臘-義大利戰爭受到挫敗。11月4日,希特勒得知英軍已進駐希臘所屬的克里特島及米科諾斯島後,決定介入希臘戰事以瓦解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王國親德派政府被親英派政變成功,希特勒召集緊急會議,於4月6日對希臘與南斯拉夫發動進攻,巴爾幹戰役的發生推遲了日後巴巴羅薩行動的發動時間。

1941年6月22日,300万德军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过苏德边界进军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苏德战争。希特勒曾妄图在6-8周内打败苏联。战争开始时,德军连连获胜,并迅速深入苏联内部。1941年12月2日,德國入侵蘇聯達到了高峰,離莫斯科僅餘24公里,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术,之後蘇聯軍隊將德軍擊退超過320公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本宣战,四天後希特勒向美国宣战。

[编辑] 潰敗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个德軍師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全歼,同时,英国将领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中也取得胜利。1943年,盟軍登入義大利西西里島,墨索里尼倒台被軟禁,希特勒命令特種部隊成功營救,並在北義大利扶持墨索里尼建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同盟国军队很快在各个战场转入全面反攻,德军则节节败退。 1944年之7月20日密謀案希特勒在東普魯士狼穴遭到預藏炸彈行刺暗殺失敗;超過4900人因涉案而被審判有罪並被處以極刑。[76] 並對國防軍更加的不信任,如1944年底希姆萊擔任上萊因集團軍總司令及1945年卡爾滕布倫納擔任南德武裝力量總司令等,將不諳戰事的黨衛隊高官擔任指揮官。 1944年底,東方戰線上,蘇聯紅軍以將德軍擊退回中歐,在西方戰線上,突出部之役作戰失敗,希特勒認知德國大勢已去,但拒絕德軍撤退。他仍對與英美和談保持希望,在羅斯福逝世後更為加強。
自殺主条目:希特勒之死

美国报纸刊登希特勒的死讯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希特勒宣布邓尼茨海军元帅为元首继承人,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继承人,党务部长「鲍曼」為党务继承人,并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国元帅戈林和盖世太保首领希姆莱,之前他还枪毙了企图叛逃的卫队长爱娃·布劳恩的亲戚菲格莱因。4月29日,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4月30日15时30分,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枪自杀,而爱娃·布劳恩则服氰化钾自尽。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蘇聯士兵在希特勒藏身的地下掩體附近發現了疑似希特勒的屍體。一說,後經由法醫、專家及相關證據確認為希特勒的屍體。[77][78][79] 另一說,希特勒屍體下落不明,有歷史學家質疑希特勒自殺說是納粹德軍杜撰。至2000年,俄羅斯公開聲稱是蘇聯特工在柏林地堡找到的希特勒頭骨,但經美國考古學家貝蘭托尼檢驗後,認為是造假。[80]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首席檔案主管Vasily Khristoforov將軍在2009年12月7日接受俄國国际文传电讯社訪問時,首次證實依據現存的機密文件顯示:前蘇聯KGB的主管尤里·安德罗波夫,徵得前蘇聯***領導階層的同意,以最高機密下令執行代號「The Archives」行動,銷毀希特勒、其妻子爱娃·布劳恩,以及納粹德國宣傳主管約瑟夫·戈培爾全家人的遺體,以免其遺體葬身處成為納粹支持者朝拜的聖地。希特勒等人的遺體在1945年5月2日及5日被蘇聯軍隊發現,6月蘇聯軍隊將其埋葬於拉特诺鎮外的森林中;八個月之後,即1946年2月21日,秘密移葬到马格德堡的蘇聯的軍事基地。然而,在1970年3月,蘇聯決定撤離此軍事基地並移交給前東德的平民機關,此秘密埋葬地點便可能被發現,因此計畫將其遺骨銷毀。此项秘密行動,由駐在馬格德堡的KGB人員於1970年4月4日執行,將其遺體自墓穴中移出,在距離馬格德堡11公里的舍纳贝克鎮外露天焚燒,之後磨成粉末,集中丟入畢德瑞茲河。為證實希特勒的死亡,焚燒所剩希特勒的顎骨,現存於俄國聯邦安全局檔案室,而其頭骨殘骸存於俄國國家檔案室,此外沒有任何遺體殘存於世。[81]

希特勒未死的說法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专家参与编辑
請协助邀請適合的人士,或參照相關專業文獻,自行改善这篇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條目討論頁。

據報導,根據歷史說法,納粹元首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已在柏林地堡中自殺身亡。然而美軍解密文件顯示,希特勒自殺是蘇聯紅軍對外的說法,其實連斯大林本人都不相信希特勒已死。 1947年1月的一天早晨,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緩緩打開一份標記著“高級機密”的黃封皮文件,這位未來的美國總統讀了文件後,忍不住倒抽了一口涼氣。因為這份來自中情局特別間諜小組的報告證實了他長久以來的猜疑:納粹元首希特勒並未在1945年4月30日自殺身亡,而是逃出了柏林。這份絕密報告稱,中情局特工發現了可信證據,證明希特勒不僅沒有死於二戰,而且正藏身在德國海德爾堡附近的威恩海姆地區。

報告稱,有證據顯示希特勒正在和納粹餘黨策劃建立由他領導的“第四帝國”。

據解密文件披露,艾森豪威爾看過報告後,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即派出30名全副武裝的特種兵前往威恩海姆地區,全力搜索“希特勒和他的納粹同黨”的下落。然而,沒有任何收穫。艾森豪威爾相信,如果希特勒真的還活在世上,那麼他顯然又一次逃過了追捕之網。

接著,艾森豪威爾下令建立一個特別調查小組,專門秘密調查希特勒的死亡真相。二戰結束後7年,艾森豪威爾仍向親信透露:“我們無法找到一絲證據,證明希特勒已經死亡。許多人都相信,他逃出了柏林。”

解密文件顯示,即使是斯大林本人也對希特勒之死抱懷疑態度。在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詢問斯大林是否相信希特勒已死的說法,斯大林生硬地回答說:“不,沒有人知道。”美國前國務卿詹姆斯·比尼斯曾回憶說:“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期間,斯大林端著一杯酒非常友好地和我碰杯,我問他,'斯大林元帥,你對希特勒之死怎麼看?'斯大林回答說,'他沒死,他逃到了西班牙或阿根廷。 '”

首先揮軍佔領柏林的蘇軍元帥朱可夫在1945年也曾聲明:“我們並沒有發現可能是希特勒的屍體。”

事實上,二戰結束後,美軍接到過世界各地多處發現“希特勒踪跡”的報告。

1945年7月,美國政府截獲了一封寄給芝加哥媒體的信件,宣稱希特勒生活在阿根廷的一處德國人莊園。美國方面立即對該地區展開搜查,但卻沒有任何發現。

一份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秘密報告顯示,希特勒擁有至少14個替身,不過,二戰結束後,就沒人知道這些替身的下落,他們可能藏了起來,也可能在希特勒垮台前就被納粹全部射殺了。
影響
在希特勒的出生地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有一石碑標記:

FÜR FRIEDEN FREIHEIT
UND DEMOKRATIE
NIE WIEDER FASCHI***US


MILLIONEN TOTE MAHNEN
語譯:為了和平、自由 // 與民主 // 法西斯永不再現 // 數百萬人的死提醒著我們。

部分人士對希特勒有中性或讚賞的評價。前埃及總統沙達特在1953年,他還年輕的時候讚美了希特勒,很可能在當時在提倡反抗大英帝國[82]。美國非裔伊斯蘭領袖路易斯·法拉肯(Louis Farrakhan)曾讚喻「偉大的人物」[83]。印度濕婆神軍黨領袖拜·薩克雷(Bal Thackeray)曾在1995年稱自己為希特勒讚賞者[84]。德國歷史學者弗里德里希·邁內克(Friedrich Meinecke)稱希特勒的一生是「在歷史長河中,一個非凡及不可量的人物的偉大例子」[85]。

宗教觀希特勒奧地利出身,故在羅馬天主教(舊教)的雙親下成長,但自離家後就無參加過彌撒及領聖餐[86]。希特勒在趨近自己的目標方面上贊同新教的觀點。同時,他採用了一些要素在他政治制度上,如天主教教會的層級組織、儀式及口號[87][88]。自徙至德意志之後,希特勒並無離開他的教會或拒絕給付宗教稅,在名義上因此歷史學者史格文-歌路(Steigmann-Gall)認為希特勒可能是個天主教徒[89] ,然而他也指出名義教徒在信仰虔誠度是不可靠的[90]。

在公共場合,希特勒常讚揚基督教傳統、德國基督教文化,並公開宣稱信奉反猶的亞利安人耶穌信仰[91]。在他的演講及書籍,說明了基督教與他反猶思想中心的關係,表示「身為一個基督徒,有責任讓自己不受欺騙,但我有責任是作為真理和正義的戰士。[92][93] 」希特勒的私下談話,說明他是一個基督教的批評者,表示這宗教只適合奴隸,雖然希特勒欣賞教廷的權力,但嚴重敵視他的學說[94]。希特勒覆倡尤利烏斯·施特萊歇爾(Julius Streicher)對基督教在創立時與猶太人聯手的說法攻擊天主教[95]。約翰·S·康威(John S. Conway)及部分歷史學者質疑希特勒持有與基督教會的根本對立面[96],在希特勒私下談話的多個來源大大降低它們的可信度,赫爾曼·勞施寧(Hermann Rauschning)的希特勒的談話被大部分歷史學者認為是杜纂的[97][98]。

然而在與德國教會的政治關係上,他立刻採用了「合適他的政治目的」的策略[96]。希特勒的具體計畫,在掌權之前摧毀國內的基督信仰[99][100][101],希特勒青年的領袖曾說道「基督教的毀滅被明確認知是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目標」,但從一開始,衡量這種表達極端立場是不可行的[99],直至戰爭結束也無法消滅基督教的影響力[94]。

希特勒有段期間向德國人推行「正向基督教」宗教系統[102][103],消除他所反對的基督教傳統及融合了種族主義的元素。然而直至1940年,他放棄推行包含正向基督教的整合宗教構想[104]。希特勒維持著「宗教中的恐怖主義」,簡單的說明,是猶太人的信條在基督教普遍化,而他的效果是在人們的思想散播了煩惱。[105]」

希特勒曾說:「我們不想要有其他高於德國本身的神袛,必要性在於擁有對於德國的狂熱信仰、希望與愛。[106]」

與神秘主義一些作家認為希特勒與其他納粹理論者相較,並無堅持秘傳的思想、神秘主義或雅利安秘學(Ariosophy)[94],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嘲弄這些信仰[102][107]。僅管如此,其他作家相信希特勒年少時受到深刻的影響,特別在他的種族觀點上,如活躍的德意志人優等種族的神秘活動中的具神秘色彩的反猶雜誌 Ostara,相信該出版商Lanz von Liebenfels的主張,並誇獎他的成果[108]。歷史學者對此可信度有不同的看法[109],尼古拉·古德里克-克拉克( Nicholas Goodrick-Clarke)認為Lanz的說辭可靠,布里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 )公開了問題和伊恩·克肖(Ian Kershaw )則是極度懷疑[110]。

健康他被認為曾得到了腸躁症、皮膚損傷、心律不整、梅毒[111]、亞斯伯格症候群[112][113] 及甲基苯丙胺成癮。他有牙齒上的問題,他的私人牙醫雨果·布拉希克 (Hugo Blaschke)曾表示1933年他裝了一個大的牙橋在希特勒的上顎,又於1944年11月10日進行救治嚴重牙疼的感染而切除其部分牙橋的手術,報告另說明其患有鼻竇炎[114]。

在1930年代早期後,希特勒大致上遵行素食飲食,雖然偶爾食肉[115]。馬丁·鮑曼為希特勒在貝格霍夫(Berghof,近貝希特斯加登)建造一個溫室以確保在戰時提供新鮮蔬菜與水果。

希特勒是個講究健康與自律甚謹的人,他不吸菸、基本上不太飲酒,偶飲啤酒,極少飲用烈酒。一般時候,他的飲料是淡茶、牛乳與熱巧克力。他尤其反對吸菸。不過希特勒少年時菸癮相當重,多時一日可抽至四十支菸,後來因覺得太浪費銀錢而戒菸。在當政時,希特勒由學者口中得知吸菸對於健康的危害,基於保証國民健康的立場,他提倡納粹德國的禁菸運動。據傳希特勒痛斥過他的情人伊娃暗自抽菸的行徑。他甚至承諾,給他周遭成功戒菸者一隻金錶。根據許多目擊者表示,在希特勒自殺後,竟然有許多軍官、助理及秘書們立刻在元首地堡抽起菸來[116]。
推翻希特勒的密謀[编辑] 1938年這群試圖綁架元首的德軍將领,包括時任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前任參謀總長路德维希·贝克、參謀總長弗兰茨·哈尔德(Franz Halder)、柏林守將维茨勒本(Walther Otto Dietrich von Witzleben)、波茨坦守將伯魯克道夫(Walter Graf von Brockdorff-Ahlefeldt)及軍需處長、柏林警察局長等人,可說是將星雲集。他們已約定於1938年9月14日下午8時,乘希特勒返抵柏林時舉事,逮捕希特勒。

在他們萬事俱備之後,忽然於計畫逮捕前四小時得知,英國、法國兩方領袖已對德國入侵捷克的要求,作出重大讓步。希特勒元首變成民族英雄,這些德國將軍不願違背民意,逮捕領袖,於是計畫喊停。

1944年主条目:7月20日密謀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一次企圖刺殺阿道夫·希特勒而發動的政變行動。於1944年7月20日由一班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和另外一些人展開行動。政變的主謀是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其他參加政變的人包括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元帥、路德維希·貝克上將、埃里希·赫普納上將、卡爾·格德勒(萊比錫市長)、梅爾茨·馮·基爾海姆上校、阿爾弗雷德·台爾普神父等等。埃爾溫·隆美爾元帥和京特·馮·克魯格元帥都被指牽涉其中,最後兩人被迫自殺。

著作
《我的奮鬥》 (Mein Kampf)
《第二本書》(Zweites Buch)
Admin
Admin
论坛决策层
论坛决策层

帖子数 : 113
积分 : 1004595
注册日期 : 12-07-16

人物特征表
Life: 20

http://rgeschichte.longluntan.org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